,

熟齡犬腎臟衰竭照護全解析|從預防、診斷到家庭照護


你知道嗎?狗狗的腎臟病往往默默發展數月才被發現!!

在我們社群中,一隻 12 歲黃金獵犬 Lucky,因為頻尿就診,才發現已經進入腎衰竭初期。幸好提早發現,延緩病情惡化。

本篇將教你從預防、觀察到照護,守護毛孩健康!

什麼是狗狗腎衰竭?

腎衰竭(Kidney Failure)是指腎臟功能無法正常運作、無法有效排出體內廢物的狀況。腎衰竭分為急性慢性。急性通常由感染、毒素等造成,若及時治療有機會恢復;慢性腎臟病(CKD)則進程緩慢,常見於熟齡犬,且通常不可逆。

關於慢性腎臟病(CKD)重要四階段

腎臟病期數腎臟損傷程度常見症狀與身體變化
第 1 期腎臟已有損傷但功能大致正常– 幾乎無臨床症狀
– 血檢 SDMA 上升
– 有輕微多喝水或尿量增加
第 2 期腎功能輕度下降– 喝水量、排尿量明顯增加
– 高血壓
– 體重開始下降
– 精神活力略降低
第 3 期腎功能中度衰退– 食慾不振
– 嘔吐、體重下降
– 口腔異味
– 毛髮乾枯失去光澤
第 4 期腎功能嚴重喪失– 嚴重嗜睡、虛弱
– 進食困難甚至拒食
– 頻繁嘔吐、腹瀉
– 神經症狀(如癲癇、意識混亂)
– 昏迷

2025 年的研究顯示,78.6% 的 CKD 犬隻在診斷時處於第1–2 期,且 95% 的病例由一般獸醫診所診治,凸顯早期篩檢與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。

為什麼狗狗會有腎臟衰竭病症?

  • 遺傳因素:某些品種如可卡犬、雪納瑞等,天生易罹患腎臟疾病。
  • 感染:如萊姆病、鉤端螺旋體病等,可導致腎臟損傷。
  • 尿路結石:阻塞尿路,導致腎臟壓力增加。
  • 毒素攝入:如誤食葡萄、葡萄乾、抗凍劑等,造成急性損傷。
  • 自體免疫疾病:如腎小球腎炎,免疫系統攻擊腎臟組織。
  • 熱衰竭:長時間高溫下體溫調節不良,也可能傷害腎臟。

性別與年齡對腎衰竭風險的影響

2025 年最新數據指出,雌性犬隻 CKD 發生率顯著高於雄性,尤其在 7 歲以上更明顯。研究推測,與雌性荷爾蒙變化影響腎臟結構有關。飼養雌性熟齡犬的飼主應特別注意 SDMA、UAC 與超音波篩檢,以便及早發現病變。

參考來源: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, 2025

怎麼判斷狗狗是否有腎衰竭(CKD)徵兆?

小提醒:台灣氣候濕熱,狗狗多喝水有時是正常散熱反應,但也可能是腎臟在求救。

初期徵兆可能代表建議行動
喝水量增加多渴反映腎功能退化記錄 3 天並諮詢獸醫
尿量多、顏色淡腎臟無法濃縮尿液拍照觀察尿液變化
食慾變差毒素累積影響消化評估是否需轉處方糧
體重下降慢性代謝異常所致定期監控體重變化
活力變差神經受毒素影響安排血液生化檢查

若診斷出慢性腎臟病(CKD),該怎麼辦?

居家照護 3 步驟|守護毛孩,維持生活品質

  • Step 1:記錄飲水與排尿
    • 每日簡單記錄飲水量與排尿次數,觀察尿液顏色、氣味。
    • 若發現異常(如飲水激增、尿液混濁),應即時諮詢獸醫。
  • Step 2:轉用腎臟處方飼料:7 天內逐步轉換,避免腸胃不適。
    • 第1–2天:75% 原飼料+25% 處方糧
    • 第3–4天:各 50%
    • 第5–6天:25% 原飼料+75% 處方糧
    • 第7天起:100% 處方糧
  • Step 3:定期監控腎指數:重要指標與正常範圍
    • BUN(7–27 mg/dL):腎排毒能力
    • CREA(0.5–1.5 mg/dL):腎過濾功能
    • SDMA(≤14 μg/dL):早期腎損傷指標
    • 磷(2.5–6.0 mg/dL):高磷提示代謝異常

      建議每3–6個月安排一次完整檢查。

保健飲食 5 步驟|陪伴毛孩更長久

  • Step 1:選用高品質蛋白質:如鮭魚、雞肉。
  • Step 2:控制磷攝取:低磷飲食延緩惡化。
  • Step 3:補充 Omega-3 脂肪酸:抗發炎,有助於保護腎臟。
  • Step 4:補充維生素與抗氧化劑:如維生素 C、E,降低自由基傷害。
  • Step 5:確保充足水分:每公斤體重每日 60–120 ml。

常見問題 QA|你的疑問,獸醫專家來解答

Q:腎病犬一定要吃處方飼料嗎?

A:建議配合獸醫指導,若無法接受可諮詢客製飲食。

Q:腎病犬可以吃零食嗎?

A:選用低磷、低鈉專用零食,限制量;避免人食與高蛋白零食。

Q:腎病狗狗可以運動嗎?

A:建議溫和活動如散步、短跑,避免過度疲勞與高溫曝曬。

Q:除了血檢,還有哪些早期篩檢?

A:可加做尿白蛋白/肌酸酐比(UAC)檢測,CKD 第 1 期即能偵測微小損傷。(資料來源:資料來源:PubMed 39608771

結語|定期檢查,守護毛孩健康

腎臟病對毛孩是嚴峻挑戰,但透過提早發現、居家照護、飲食管控與飼主的細心,仍能維持高品質生活。建議所有犬種飼主與獸醫師密切配合,制定最適合的照護計畫。